点击数:28发布时间:2025-05-08 08:44:36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【宣传科】
每年的5月8日是“世界地贫日”,这一天的设立旨在呼吁全球关注地中海贫血(简称“地贫”)这一遗传性血液疾病。2025年的今天,我们再次聚焦这一“隐形的健康威胁”,希望更多人了解地贫、重视筛查,为下一代筑起健康防线。
地贫:隐匿的基因“漏洞” 地中海贫血并非因饮食或环境引发,而是因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异常,进而引发慢性溶血性贫血。简单来说,患者的红细胞因结构缺陷容易被破坏,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不足。根据基因突变类型,地贫主要分为α型和β型。 值得警惕的是,地贫基因携带者可能毫无症状,却能将缺陷基因遗传给下一代。数据显示,全球约3.5亿人携带地贫基因,而我国南方地区尤为高发。广西、广东、海南等地每4人中就有1人携带相关基因,北方部分区域因历史人口迁移,病例也逐年增多。 地贫与普通贫血:本质不同,后果悬殊 许多人误将地贫与贫血混为一谈。比如说:常见的缺铁性贫血,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补铁改善,但地贫是“刻在基因里的疾病”,目前尚无根治药物。若夫妻双方同为同型地贫基因携带者,子女有25%的概率罹患地贫,需终身输血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,家庭将承受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。 地贫遗传:一场“概率游戏” 地贫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,与性别无关。遗传风险可分为两种情况: 1.若夫妻一方为携带者:夫妻一方为携带者,孩子50%可能遗传缺陷基因(携带者),50%完全健康。 2.若夫妻双方同为携带者::孩子25%健康,50%成为携带者,25%发展为地贫。 令人痛心的是,重型α地贫胎儿多在孕中晚期因全身水肿夭折,少数可存活至出生后数天,胎儿临床表现全身重度水肿、肝脾肿大、腹腔积液、可有四肢和外生殖器畸形;重型β地贫患儿出生后逐渐出现面色苍白、发育迟缓,甚至骨骼变形,形成特殊面容。 预防重于治疗:筑起“防贫墙” 地贫虽难治,却可防可控。夫妻双方可以通过地贫筛查提早明确双方是否携带地贫遗传基因;高风险夫妇可选择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(PGT)技术,筛选正常的胚胎受孕,或在孕期通过绒毛活检、羊水穿刺排查胎儿异常;地贫防控是一场与基因的赛跑,需要个人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。2025年,让我们以科学为盾,以爱心为矛,为下一代赢得无“贫”的未来!